轻装上阵
——吉林油田供电业务分离移交调查
文/《国家电网》记者 王为民 通讯员 张志会 畅菲菲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加快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按照中央的部署,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国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2019年起,国企不得在工资福利外补贴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相关费用。
“三供一业”即国企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其分离移交是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提出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2012年,国资委在黑龙江开始试点,2014年又增加重庆、河南和湖南,2015年扩大至吉林、辽宁、四川、广东等10省(市),2016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进。
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企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虽然这一方面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背负这么重的压力,很难平等参与竞争。
2016年,国资委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各级国资委监管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约1.66万个,其中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管理机构约4900个,国企因办社会职能每年需要承担费用1400多亿元。
供电是“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17年国资委确定的“三供一业”攻坚年中,供电分离移交任务占总任务量的80%。
记者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营销部了解到,自2012年试点开展供电分离移交工作以来,公司克服员工家属区原有图纸缺失、现场施工复杂等不利因素,全面完成国企职工家属区1018万户的正式协议签订、供电服务职能接收和产业移交协议签订工作。
在推进供电分离移交工作中,公司各级供电企业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严格要求、合法合规,实施差异化的策略,确保移交工作顺利推进和后期可靠供电。其中,国网吉林松原供电公司成功接收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供电业务颇有代表性。吉林油田不仅是全国石油系统第一家签订供电分离移交协议的单位,也是第一家完成全部产业移交的单位。吉林油田还专门给公司发来感谢信。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任务。为什么松原供电公司能圆满完成吉林油田供电业务接收工作,在探索和实践中又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本刊记者赴吉林展开调查。
现实的难题
吉林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内,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一半以上常住人口的生活都和油田相关。记者在松原市随处可以看见以油田命名的学校、医院、商场、菜市场……衣食住行样样都有,俨然是一个“小社会”。
吉林油田电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松原电网薄弱,很多偏远地区没有供电线路,加之油井位置分散,油田只能自行建设电网为油区供电,后逐步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分离移交前,油田电网拥有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自备发电厂1座,以及相对独立的66千伏和10千伏电网,供电客户7.2万户(含供电区域内商业、宾馆和医院等1676户),年用电量1.88亿千瓦时。
虽然国家针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但受历史原因和企业经营现状影响,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移交绝非易事。
和许多国企一样,吉林油田长期承担办社会职能,有些员工往往形成了传统思维定式,认为进入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等事项都由企业承担。如果分离出去,自身利益难免会受到影响,服务也得不到保障。另外,有些员工在“三供一业”领域干了一辈子,对分离移交情感上也很难割舍。
压力不仅仅是这些。记者在中石油集团的一份会议文件上看到,为支持主业发展,中石油各二级单位成立矿区服务事业部,作为人力资源“蓄水池”,接收大量主业冗余人员,负责承担石油集团各单位家属区“三供一业”服务保障工作。以吉林油田为例,其从事“三供一业”的人员超过2000人。
按照国资委文件要求,企业只移交供电业务和产业,人员仍留在原单位。在大庆油田成立石油系统第一家配售电公司后,中石油曾多次要求吉林油田也尽快成立配售电公司,拓展售电市场的同时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全国企业公司信用征信管理平台,确保分离移交后公共服务水平和员工收入不降、专业管理水平有明显提升。
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央企物业管理托管,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物业服务费评估,物业服务质量评估,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招标代理等一条条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组建特许经营 连锁服务公司。
合作咨询电话:184-110-75616 李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