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郭晋玥
时序更替,2020年倏然而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成都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决胜之年。我市提出要始终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胸怀大局、坚守定力,积极响应“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号召,始终铭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嘱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大局,努力在各领域各方面对标学习、追赶超越、永争一流。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破解长期存在的电梯维修“老大难”问题上拓展思路,大胆创新,构建出“保险+服务+物联网”新模式,让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强,提升城市宜居度,提高营商环境。
1月7日,市住建局在成华区召开探索建立“保险+服务+物联网”机制现场总结会,在全市正式推广这一新模式。
诊 断
找准长期困扰电梯维修难的“症结”
成都市住宅小区大约有超过10万台电梯,随着电梯保有量持续增长,老旧电梯逐年增多,电梯故障和安全隐患时有发生,社会影响广泛。
为切实解决好电梯维修难题、保障广大群众出行安全,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电梯维护、维修及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找准了长期困扰电梯维修的难题,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责任不明晰,维护不到位是首要问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电梯管理涉及的责任方复杂,包括业主、物业公司、电梯制造商、维保单位和维修单位等等。加上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维护、管理、维修责任不明晰。而出于逐利原因,相关责任方往往压缩维保经费,致使电梯的日常维护不到位,低水平养护,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然后再顺势将大问题转移到维修环节,使用业主共有的维修资金,侵害了业主权益。
而维修费用高、表决难通过,也是一大“症结”。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本身的维修、更新、改造费用远远高于其他共用设施设备,加之在维护责任未履行到位的情况下,“小病”拖成“大病”,维修费用更是居高不下。而按照相关法律,维修资金筹集和使用需经“双三分之二”以上业主表决同意。但由于业主意见往往难以统一,使用维修资金维修电梯的表决时间始终是横亘在电梯维修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探 索
建立“保险+服务+物联网”新模式
针对问题症结所在,成都市遵循“多元共治、业主决策、市场运作、长效保障”的原则,从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在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共同结合楼层高低等各种影响电梯使用的因素,将事前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均纳入保险服务方案,创新推出“电梯维修险”这一新险种,探索在业主表决同意的基础上,使用维修资金购买“电梯维修险”,建立“保险+服务+物联网”电梯维修新模式,化解电梯维修难题。
据介绍,“保险+服务+物联网”电梯维修模式的保障内容包含专项保障和全面保障两类。专项保障仅解决电梯的维修保障问题,电梯发生故障后向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受理并开展现场查勘,可以立即处理的故障现场修复;较为复杂的问题则制定维修方案并经公示后,由维保单位实施维修,同时由保险公司支付资金完成理赔。全面保障则涵盖电梯安全所有环节,除解决电梯维修的保障问题外,还可以解决维保及乘梯人人身安全保障问题。由保险公司指定的电梯维保公司为投保电梯提供日常保养维护,保险公司通过“电梯风险管理平台”协助物业服务企业监督维保机构维保工作的开展,如发生电梯需要维修的故障,由维保公司及时维修,保险公司支付资金完成理赔。如电梯发生困人或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由保险公司对相关受益人进行经济补偿。
除了保障内容覆盖电梯安全各环节,“物联网”技术还实现全程跟踪监督。“保险合同开始履行后,由保险公司为每台投保电梯安装专业监控设备,并对电梯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数据出现异常提出报警通知,维保公司可事先对电梯异常排查,从而减少电梯带病工作,降低电梯故障率,延长电梯使用寿命。通过电梯轿厢内的监控设备实现在线监控及云端存储,为电梯故障及安全事件的事后责任追溯提供依据。同时对维保公司的维保过程进行监督。针对确需维修的电梯,在维修完毕后,电梯使用单位可及时对维修工作进行打分上传,实现对维保、维修的评价管理,以周报、月报、年报的形式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电梯安全监督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该负责人表示。
成 效
首创新模式破解“老大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