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进入下半场,销售规模已不再是最重要的,真正衡量房企核心盈利能力的净利润,成为各大房企更为关注的指标。
8月23日,中海地产披露2018年中期业报,销售额达1508.5亿港元,同比增长18.5%;上半年中海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高达232.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03亿,净利润率为26.2%。
2018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逐渐进入下行周期,中海这类稳健的房企却逆势提速,一方面保持开发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加码各类运营,这使得中海在房地产的下半场,具备了弯道超车的实力与能力。
另外,房地产行业的下半场,如同国内经济一样,房企要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换,向管理要效率,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018年上半年,万科、恒大销售增速下滑,高周转的龙头碧桂园明确提出要降速,更注重安全和质量。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获悉,中海建立和健全了行业首个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这是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颜建国掌舵以来发动的变革,也是中海角逐下半场的本钱之一。
净利润继续领先同业
根据已披露的房企财报或预告,已经蝉联“利润王”14年之久的中海,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仍大规模领先于同行,成为首个已发中报半年净利超200亿的房企;这也是中海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9年中期净利率保持25%以上的高水平。
横向比较,上半年,销售规模大于中海的碧桂园、万科,分别录得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9.4亿元、91.2亿元,远不及中海。
中海超强的盈利能力首先来自于成本管控能力。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中海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三费”占比一直以来都处于低位, 2017年中海的三费费率仅为4.33%,烘干,今年更低至3.9%。
从全行业来看,据亿翰智库统计,2017年TOP100房企三费比率均值为14.27%,这个数字在今年上半年可能还有上升。
此外,得益于央企的身份与优质的信用评级,中海的融资成本常年处于行业最低水平。根据中海2018年中期财报,今年上半年,中海的加权融资利率成本仅为4.27%。
在住宅开发业务带来的净利之外,中海也在着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上半年,中海持有型商业物业总收入达20.3亿港元,同比增长46%。
中海的写字楼业务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盈利。中海拥有甲级写字楼38栋,总运营面积超过229万平方米,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单一业权写字楼发展商。
其联合办公品牌Office-zip的新一代产品,在北京、上海、成都、济南、武汉落地运营,平均出租率超过90%,有效租金较传统写字楼租金溢价160%。
此外,中海还拥有综合购物中心12家,星级酒店12家,以及28.2万平方米的5个轻产业运营的商业项目。
截至6月末,中海累计已运营商业物业373万平米,在建面积210万平米,待建面积346万平米。
中海商业制定了未来五年的百亿计划,即在2023年,持有型商业物业总收入达到100亿。
逆势提速与弯道超车
当前的中国房地资产,正处在一个换挡期,住宅开发的天花板已现,所有的房企都在转型;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限价、限售等各种调控手段,又基本锁定了房价的涨幅,房企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
包括万科、碧桂园、中海在内的开发商都已经开始转型。中海地产的转型可以称之为“地产+”模式,即围绕地产本身,开发+运营双轮驱动,围绕空间做生意,做空间的一切生意。
在此基础上,中海提出了“三大资产群”战略:住宅开发资产群、城市运营资产群、创意设计及现代服务资产群。
面对调控日趋严厉、流动性更为紧张的房地产市场,中海这样的稳健型公司表现得更为从容,甚至主动出击,开始逆周期提速发展。
颜建国表示,中海力求在规模上持续上台阶。上半年,中海依旧保持积极的拿地姿态。根据中报,1-6月公司累计吸纳土地26宗,新增土地总楼面面积789万平方米,同比上涨48.5%,地价总权益支出459亿港元;六月底,集团系列公司总土地储备873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中海的新开工及在建面积均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上半年,中海实现新开工面积15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在建面积4456万平米,同比增长56%,超过去年全年在建规模。
中海稳健的财务策略可以支撑公司在行业下行周期逆势扩张。2018年上半年,集团地净借贷比率仅为28.1%,产业负债率为59.96%,上半年加权平均融资成本4.27%,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加杠杆投资空间;期末在手现金为港币则高达1279.3亿元,现金充裕。
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央企物业管理托管,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物业服务费评估,物业服务质量评估,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招标代理等一条条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组建特许经营 连锁服务公司。
合作咨询电话:184-110-75616 李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