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共建“未来场景”——2019中关村论坛把脉全球创新大势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题:开放合作共建“未来场景”——2019中关村论坛把脉全球创新大势
新华社记者盖博铭、胡喆、侠克
论坛里思想激荡、展厅里触碰未来……10月16日至18日,2019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探讨全球科技未来趋势和新兴资产发展先机。116家单位的167项科技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一系列全球首发的前沿科技为人类推开未来之门。
前沿科技“拥抱”未来资产
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精品荟萃、亮点纷呈,为观众开启了一次亲身体验前沿技术、感受创新魅力的科技之旅。
超高速光固化3D打印机、可重复使用小型液体运载火箭、石墨烯碳纳米固态柔性电池……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前沿科技正在构建新的社会场景,催生新兴业态,把未来“拉”近。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翟立新介绍,参展项目都是国际最新成果,代表行业领先水平,许多成果首次走出实验室与观众见面。
展区内,一款神奇的“魔毯”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观看。双手在上面摩擦,中国物业搜索,与地毯相连的LED灯就一闪一闪亮起来。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通过“摩擦起电”基本原理研发的产品,可收集日常生活中悄悄“溜走”的能量并储存起来。由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的“智能动力小腿假肢”,可自主识别人体运动意图,智能调节关节角度、阻尼和动力。更重要的是,这款假肢仅1.7公斤,是目前国际同类产品中最轻的智能假肢。
“人工智能被视为一项跨领域、具有超能级意义的原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很热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表示,近年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都有在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布局。
通过跨专业、多学科叠加,未来农业生态将被重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中环易达董事长魏灵玲分享了她的“人工光植物工厂”:将LED光源、水肥栽培设施、自动化机器人、环境控制系统、物联网等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在设备中应用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并运用机器人进行栽培和采收,在这样的环境里成片的生菜自由生长。
魏灵玲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管理平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人工光植物工厂都被管理起来,“去年12月在海南省的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第一次实现商业化落地,目前已经开始产品化”。
乘势而上“点燃”科技创新主引擎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2019中关村论坛蕴藏着创新大势。与会专家认为,应顺势而为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不断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硬科技”引领未来
人工智能与资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材料与新能源……一批前沿科技正成为驱动未来资产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各领域专家学者集中攻关的重要目标,更成为投资人“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上,5G与未来网络、深度学习与计算、生物特征识别、基因检测与治疗、干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第三代半导体与纳米材料等前沿“硬科技”备受瞩目,这些领域正成为未来重点资产的发展方向。
“硬科技”成为创新的“底色”。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认为,“硬科技”好比是“骨头”,实体经济是“肌肉”,虚拟经济是“脂肪”,金融是“血液”。没有“硬科技”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跨界融合释放“聚合力”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介绍,该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合作研究开发的“天玑”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跨界整合骨外科、导航、机器人等技术,是国际首台可用于脊柱、骨盆、四肢等多部位通用型骨科导航机器人,精确度达0.8毫米,减少术中辐射70%以上,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
“如今的创新一定是组合创新和跨界融合。”地平线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认为,软件与硬件具有不可分割性,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可以精准解决现实问题。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广生认为,在研发全球化趋势下,企业愈发需要一个高度整合的研发体系,促进新技术与新兴资产交叉渗透融合,形成资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人才驱动作用更加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