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园三期起步区高楼林立。(资料图)
厦门软件园,一个家喻户晓的资产地标,一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千亿园区”。从珍珠湾畔的厦门软件园一期,到虎仔山下的厦门软件园二期,再到杏林湾旁的厦门软件园三期,厦门软件园一次又一次在全球资讯技术浪潮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下大功夫做大做强做优,逐步成长为有地方标志、全国领先的资产标杆。
二十多年间,厦门软件园“种”下了一家又一家企业,孕育了美亚柏科、美图、吉比特、亿联网络、美柚、直播吧等一批细分领域的“小巨人”,营造出一个热带雨林般的资产生态环境。据统计,厦门软件园规模以上企业本土培育率占比93%以上。这里既有细分领域“小巨人”这样的参天大树,也有向着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发展的“小树”,还有心怀创业梦的幼苗。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园区建设层层递进
1998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在美丽的珍珠湾畔建设厦门软件园一期。
万丈高楼平地起,厦门软件园一期伴随美亚柏科、易联众、三五互联等企业的入驻,走过创业最关键的第一道坎。统计显示,软件园一期孵化的企业累计超过400家。如今,软件园一期完成了从资产孵化摇篮到科技金融平台的华丽转身。
200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厦门岛东部的虎仔山下建设厦门软件园二期,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成立伊始,厦门软件园二期采用边建设、边招商、边入驻的方式进行运营。政府高效的资产扶持政策、园区接地气的服务和低置业成本,推动园区资产快速形成集聚效应,物业浙江,成就了软件园二期“一平方公里的奇迹”。截至2018年底,软件园二期工商注册企业1516家,实现营业收入724.1亿元。
2011年,物业浙江,厦门软件园三期破土动工。作为跨岛发展的新样本,软件园三期不仅是简单的面积扩展,而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截至2019年7月底,软件园三期累计注册企业达2214家,累计已落地企业注册资本金157亿元,已入驻企业1256家,资产集聚效应凸显。
服务系统更新迭代 推动园区企业协同发展
厦门软件园厚植创新沃土,靠的是不断更新迭代的服务系统。在硬件支撑上,软件园建立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资产基地这样一套完整的资产培育体系;在软环境方面,软件园建立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模式和“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格局。
除服务系统的支持外,厦门软件园在管理上推行SAC(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机制。SAC由园区企业家代表组建而成,每两周,SAC成员都会聚在一块举行早餐会,生成园区规划、资产发展的好点子。此举使企业成为园区管理的主人翁,同时也搭建平台,推动园区企业协同发展、资源整合。
如今,厦门软件园已引入覆盖金融资本、人才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130多家服务机构,搭建了人工智能超算平台、云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政务资讯大数据、公民资讯大数据三个国家级大数据平台也加速推进。软件园“创+驿站”集成了45个部门近100项政府委托业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河北物业网,每年为园区企业、员工办理11万笔业务。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率先抢占资产制高点
结合园区发展短板,厦门软件园绘制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园区资产的水平和规模;全面构建更加完善的资产生态;全面优化园区的发展环境与质量。
在资产大方向的确定上,厦门软件园的思路很明确——做好“人工智能+”“大数据+”资产发展规划,集中力量重点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资产领域,出台极具竞争力的政策,率先抢占资产制高点。同时,厦门软件园还将发挥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资产高质量发展。
厦门软件园还将落实全市招商大会、“三高”企业发展大会精神,继续围绕“龙头+短板”开展重点企业招商,加快引进上市公司、全国软件百强和“独角兽”企业的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快速提升资产规模和创新水平。引进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龙头企业设立的平台型、专业型孵化器和加速器,着力引导现有的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陈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