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内最热的就是房地产行业,不管你是买的还是租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物业小区中。这是地理位置上最贴近用户的一个入口,过去无论是线上的互联网企业,还是线下的实体商家,都不遗余力的在社区搞地推活动,目的无非是接近这批最有价值的社群居民。社区入口价值越发凸显其战略价值,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中美两个在物业形态和居住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口更集中在城市,各种高层住宅楼,形成了密集生活小区,而美国地广人稀,人们更喜欢住独立屋(house),形成了比较松散的社区文化。这个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只是社区文化的差异带给中美两国互联网不同的发展机遇。在面向住宅小区的互联网服务上,中美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美国的邻里社交平台Nextdoor
近两年在美国崛起了一家新的独角兽互联网企业Nextdoor(图14-1),它成立于2010年,专注在邻里社交领域。Nextdoor与其他类型社交网站不同,它对隐私和安全的非常重视,所有用户都必须进行实名注册并提供真实的住址。用户只能与自己的邻居互动。所以Nextdoor做成一个全封闭的网站,十分重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只有经过认证的邻居才可以加入,而且认证过的用户也只能看到本社区的资讯。
图14-1 Nextdoor网站
说到封闭社交网站,可能大家不知道Facebook当年也是封闭社交平台,Facebook是由扎克伯格在哈佛读书时创办的网站,最早仅限在校大学生注册,后来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才从封闭平台转变为开放平台。那么大家知道Facebook当初怎么识别注册用户是在校学生吗?他们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就是注册人必须使用带有学校域名的邮箱注册,通过邮箱验证才能完成注册。
那么Nextdoor是如何认证邻居的呢?我以前招产品经理时,经常喜欢问这个问题,如果做一个住宅小区真实社交平台,你如何保证加入的都是真实的邻居呢?Nextdoor采用非常聪明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验证的办法有4种:给用户寄一张带有验证码的明信片到用户填写的住址,用户收到后输入验证码进行验证;通过信用卡支付1分钱,这样Nextdoor就可以看到你的信用卡账单地址;提供你家固定电话,Nextdoor会拨打电话验证;或者由已验证身份的邻居推荐。
如果在Nextdoor还没有你的社区,你可以新建一个,但至少有9个邻居在21天内通过身份验证,否则会被取消新建请求。正是这种私密性很高的邻里社交,使得Nextdoor在美国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15年3月,全美已经有53000个街区使用Nextdoor这一平台,全国覆盖率达到35%。
Nextdoor帮助居民增进了解,通过网络展开真实的社交。它的界面及功能和Facebook非常像,有社区地图、活动小组、社区动态和好友动态等功能,用户可以讨论社区各种问题,互相协助帮忙,出售二手物品等等。它恰好填补了Facebook和LinkedIn之外空白的社交空间。Facebook是开放的社交平台,LinkedIn是职场社交平台,而Nextdoor则解决的是社区真实社交。
我国的邻里社交
在中国,微信和微博很普及,你的微信上有几百好友,微博上有上千粉丝,互联网让你对几千公里外一个不太熟的甚至素未谋面的人的生活很熟悉,他们又去哪里旅游了,又去哪家餐馆吃了什么菜等等,你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生活。可是你对你的邻居可能还真不了解,我家对门的邻居,男主人是个中年爸爸,每天上下班都会遇到互相打个招呼,偶尔也会串个门聊两句,我们已经做了十年的邻居,可是我直到上个月才知道,他居然是香港一家乐队吉他手,经常巡回世界演出。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是近邻真的不如微信好友啊。大家再想想,你真的能叫出你邻居的名字吗?这种地缘关系的空白意味着新的机遇。
中国最早的网上邻里社交是QQ群,每个新物业一入伙,就会有热心业主建立小区的QQ群,然后大家在群里七嘴八舌的讨论小区各种问题。微信出来后,小区群基本上都搬到微信上了,我的微信里,小区群是最活跃的几种群之一。
这两年微信群里还经常会出现团购和拼货,经常有业主发出拼货,立刻就有人跟着拼,我看了下,其实也没省几块钱,但是很活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是邻里间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
中国的住宅小区,基本上从房价就可以做出精准的分层。寻找精准的目标受众,一直是企业营销部门的关键工作。而中国的房地产其实已经给大家做好了分层,每个不同的小区住着消费能力相近、教育程度相近、社会阶层也相近,甚至对子女教育关注程度也相近的一批人,这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金矿。所以一批互联网企业开始盯上这些社群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