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回顾总结一下2018年的医药电商行业。
在过去数年中,政策时有变动,资本间或参与,医药电商在曲折中前行。所幸的是,战略清晰、团队优秀、方向正确的头部企业已经出现,撑起了资产发展的“基本面”。
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向概述医药电商行业2018年的变化:
一、大公司布局
二、政策变化
三、投融资
四、趋势分析
2018年医药电商行业大事件
平安好医生:火线上市,加速与医疗服务、保险、金融业务联动
平安好医生成立于2014年,于2015年4月推出移动平台经营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服务、健康商城以及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业务。2018年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IPO。
上市之后,平安好医生动作颇多:8月16日,收购平安万家 (万家医疗)100%股权,加速线下布局,获得家庭医生签约、渠道拓展、商业健康合作机会;之后,平安好医生宣布与东南亚O2O平台Grab合作,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辅助的线上问诊、线上购药和挂号预约服务。
动脉网此前分析,平安好医生的成功分四步走。第一步:通过平安集团注资,提供初始发展资金;第二步:通过平安集团的关联交易和用户导入,完成初期在线医疗咨询商业模式的建立和种子用户获取;第三步:通过营销活动和现金补贴,实现用户的大幅度增长;第四步:通过搭建在线商城,实现销售额的大幅度增长。
半年报显示,平安好医生上半年营收1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0.3%。无论是从流量、营收,还是行业资源集聚方面,平安好医生都为大公司切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行业提供了经验。背靠平安集团,未来平安好医生还将继续进行资源整合,并与集团保险、金融等业务协同。
阿里健康:继续注入阿里系流量、资本资源,强化“新零售”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在医疗健康领域布局的旗舰平台,是阿里双H战略——Happiness&Health的重要落地者,从成立以来就备受关注。自成立以来,阿里健康通过集团资源注入、自建、合作、投资等方式丰富业务布局,形成了以医药电商、智慧医疗、产品追溯、健康管理为主的四条业务线,构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闭环。
5月29日,阿里健康公告,正式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协议,以约18.28亿阿里健康股份,即10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
6月25日-26日,阿里健康连续爆出两笔投资:其一是与漱玉平民大药房已经正式签订增资协议,投资额达4.54亿元,股权占比为9.34%;其二是与华人健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耕区域医药零售市场。
官方数据还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天猫医疗器械业务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已达人民币205.61亿元,涉及8550万活跃买家和超过3300名入驻商家,其中不乏欧姆龙、鱼跃、强生、博士伦和杜蕾斯等知名品牌。
而由阿里健康代运营的天猫医药类目商品及阿里健康收购的保健食品类目电商平台服务业务交易总额合计超过人民币300亿元,电商平台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71亿元,同比实现324.1%的增长。
这表明,阿里健康掌握了超过500亿元的医药器械及保健品电商业务的入口,加上阿里健康自营的药房业务,无论在流量还是交易额方面都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业务并非阿里健康的“终局”。目前,阿里健康还在深耕医疗业务,包括就诊流程的打通,医疗支付领域的投入,医疗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等。而阿里集团在医疗领域的诸多投入,未来或将由阿里健康这个“中台”来驱动。
京东医药:多板块齐发力,形成合力最重要
整体而言,京东在医药业务上的布局分为4块:B2B(药京采)、B2C(京东大药房)、O2O(京东到家)和京东互联网医院;另外,京东金融、京东云、京东物流等板块也在向医药行业渗透。
京东大药房上线于2016年5月,其前身是青岛安吉堂大药房,2015年11月,安吉堂正式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C证,可进行对终端消费者的药品售卖。
京东自营药品B2C的逻辑,主要目的是补全交易的品类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齐”的消费习惯。京东在医药B2C上做法是平台+自营B2C。平台B2C指的是京东医药类目接受其他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C证的企业入驻,类似于德生堂大药房、健民大药房、益丰大药房等,主要售卖OTC药品及个护健康、滋补保健、成人用品等;自营即京东大药房,同时经营OTC药品和处方药,处方药购买流程是提交申请、药师电话回拨确认、京东药房邮寄。
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央企物业管理托管,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物业服务费评估,物业服务质量评估,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招标代理等一条条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组建特许经营 连锁服务公司。
合作咨询电话:184-110-75616 李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