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报大潮如期而至,透过年报,可以发现,大房企趁势御风,强者恒强,而那些战略布局失误、转型失利的房企,或卖或买,采用种种财技,试图掩盖不利战局。一份份财报,揭开了房企们的众生相。
碧桂园5508亿问鼎销冠,杨国强现场三次大笑
记者 孙婉秋
3月20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召开了2017年业绩发布会。
发布会开场前出现了一个小“乌龙”,时值上市公司年报发布的高峰期,碧桂园和刚刚在港股上市的雅居乐旗下的物业板块——雅生活无意间打了个“擂台”,二者前后脚,相距位置不过十余米,以至于意欲参加碧桂园发布会的记者误闯了雅生活的现场。相较于碧桂园的门庭若市,雅生活的现场稍显冷清。
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携总裁莫斌等高管亮相,碧桂园今年的业绩如同杨国强领带的颜色一样,全线飙红。
三次大笑
杨国强无疑是现场的焦点人物,面对记者抛至而来的问题,他不时拿笔记录着,广西路灯,神情平和;不时仰头大笑,率真性情展露无遗。
全场杨国强共大笑了三次。
当有香港记者将首席财务官伍碧君回答中的“百分之四五”误听成“百分之十五”时,明白原委的杨国强大笑着用广东话向记者解释。
当记者从李嘉诚的退休延伸至杨国强的退休问题时,杨国强幽默地让记者赶紧将这一想法传递给他的女儿们,因为女儿们不久前还以90高龄方言退休的李嘉诚作为楷模,勉励花甲之年的杨国强继续“奋斗”。
对于《国际金融报》记者求证的此前流传的碧桂园2018年业绩目标时,杨国强听罢大笑道“你问莫总”,将问题抛给身旁的莫斌。
最强业绩年
碧桂园当日发布会的举办地也是前一日富力的发布会现场。
2014年李思廉的愿望是富力当年能够跃过700亿元的红线,可惜他等了3年;
2016年,当碧桂园跻身三强之列时,杨国强憧憬着把碧桂园做到地产企业里的规模第一,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愿景的实现速度如此迅速,迅速到年度尚未结束,碧桂园便早已锁定销冠宝座。
即便市场很多人认为这并非碧桂园2017年的真实表现,它隐藏了部分的实力。但数据公布与此前一致——5508亿元,不多不少,略高于万科的5298亿元以及恒大的5009亿元。差距存在而不明显,一切似乎都刚刚好。
数据显示,这是碧桂园史上业绩最好的年份。
作为行业中第一个品尝到5000亿上方空气的房企,碧桂园全年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5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3%,增长幅度为三强中最高,合同销售面积达到6606万平方米。
具体来看,2017年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2269亿元、毛利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48.2%、82.4%,毛利率企稳回升,增长4.8个百分点至25.9%,股东应占利润达到260.6亿元,大幅增长126.3%。
业绩大好的背景下也让碧桂园的相关数据表现抢眼。
截至2017年底,其中碧桂园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下降44个基点至5.22%,期末加权平均融资成本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此外,净经营性现金流也持续为正,这在房企中并不多见。
回款率高达91%的碧桂园,弹药库十分充足,报告期内,碧桂园可动用现金约1484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不仅如此,让市场更为诧异的是碧桂园还有2485.1亿元的授信额度尚未使用。
在2018年去杠杆的背景下,融资环境趋严,融资成本走高,充足的运营资本也意味着碧桂园的运行更加顺畅,其背负的资金压力更低。
均衡布局
莫斌将碧桂园的成功归结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均衡布局,正是因为这一多点开花的布局,在国家分级调控的背景下,碧桂园的“抗调控”能力才如此强劲。 2017年,按目标市场分,目标一二线和目标三四线的销售对集团贡献各占一半。
对于2018年的业绩预期,莫斌表示不设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尽力做到最好,但其随即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对自身没要求,内部依然有规划,且一定高于2017年,莫斌自信道:“现有资源足以撑起今年的销售。”
这份自信的底气有多足?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就中国大陆区域而言,碧桂园已签约或已摘牌的项目总数为1456个,项目覆盖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地级市。其中重仓的广东383个,占比超过26%,此外,长三角依然被碧桂园看好,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楼盘)的项目总和为443个,潜在土地储备约为141.8百万平方米。
就项目成本来看,一二线项目占比59%,从建筑面积而言,一二线的比例为39%。
除了庞大的土储,碧桂园的高周转一直为业界称道。
要解释这一优势,需要从人力和技术两方面入手。
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央企物业管理托管,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物业服务费评估,物业服务质量评估,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招标代理等一条条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组建特许经营 连锁服务公司。
合作咨询电话:184-110-75616 李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