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商业环境,一天就可以书写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几十年过去,物管行业要面对的也不再是你交物业费、我帮你打扫的简单问题。多家上市物管公司财报显示,它们从未跟上母公司的脚步,靠抱母公司大腿维持生计。不论是思考是否继续靠母公司输血续命,还是接受互联网的改造,以及资本的洗礼,折射的都是物管行业对眼前和未来的焦虑。
大多数靠母公司输血
自1981年,第一个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落地生根后,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已经行走了近四十年。
这个一直似乎与新鲜事物没什么关联的行当,在2014年迎来了第一次巨变——第一家从母公司独立分拆上市的物业管理公司彩生活,以其依托社区微商圈的商业模式和远超地资产务的盈利率,吸引了大量资本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彩生活曾经放言零物管费可行而被同行斥为“异端”。面对这个“异端”,物业公司变得更加纠结了:是做好本职工作,当好房企后勤管家,缺钱向母公司伸手要,还是追求盈利变身房企的现金牛?
多年过去,大多数物业公司走的都是一条本本分分的路。
由于房企的物业公司是从地产主业中剥离出来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物业公司的主要客户依旧是自己的母公司。
以碧桂园物业为例,此前的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碧桂园物业的收费管理面积为7693.95万平方米,全国企业公司信用征信管理平台,其中由碧桂园集团开发的物业收费管理面积为7472.91万平方米,占总收费管理面积的97.13%。中海物业此前披露的数据也显示,中海物业营收94%来自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其中81.5%的服务来自包干制。而其90%的业务均来自控股股东或同系联营公司。分拆上市后,除了集团物业管理,还将有大量的合作机会。
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与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物业服务企业百强研究报告》,中国百强物管企业中有超过60%的企业具有房地产开发背景,排名前几位的万科物业、绿城物业、保利物业、碧桂园物业、中海物业等均是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子公司,这些母公司的企业很多是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的大房企。
据了解,物业公司的扩张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母公司自持物业以及收购物业公司;二是对外输出品牌,或者输出平台、管理经验和模式,从而换来更多的业务。不过,不论是哪一种扩张,对于物业公司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行业人士看来,与单纯的物业管理服务相比较,母公司给予的服务面积是这些开发商物业公司的天然优势,然而着眼于长远,如何摆脱对母公司的依赖、更好地实现品牌的输出决定着物业公司的未来。
战场从线下转到线上
传统物业管理的一大特点便是劳动密集。业内人士坦言,旧模式将精力集中于保安、清洁,因物业费收入难以上涨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物管行业中包含清洁卫生、秩序维护等在内的人工成本占比一般来说高达70%,然而一边是劳动力成本升高已成趋势,一边是国家对于物业管理费收取给予指导价,传统物管企业仅靠基础服务难以生存。
天津市南开区一家物业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公司80%以上的员工学历为中专以下。“这个行业技术含量低,很多年轻人到这里都是为了过渡一下,为找新的工作做准备,所以近二十年来,公司的员工流失率非常高。新来的员工又要重新培训,公司实际上付出了很多成本。”
“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给员工发年终奖,毕竟连我自己都没赚到什么钱。”上述物业公司负责人说,“作为一个小型物业公司,不太可能花那么多钱找科技公司开发一个软件给业主使用,所以能维持现状就算很好了。”
目前,多数物管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如果不自己想办法赚钱基本上都是亏损。当然,龙湖、万科等品牌地产公司不会坐视自家的物管企业亏本运营,大多以“品牌维护费”的名义给予补贴,业主实际上享受了比物业费定价更高的服务标准。
然而,这一模式也有隐忧,物联招聘,一旦地产公司完成开发撤走,不再给予补贴,更换物管企业将成为必然。对业主来说,要么物业费大幅上涨,要么物业服务标准大幅走低,哪一种结果都难以接受。
在互联网+时代,物管企业纷纷加强智慧平台建设,引入新技术改造业务形态,似乎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百强物管企业智能化投入均值达到478万元,同比暴增近80%,停车场管理、能耗管理、人脸识别系统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基础服务对人力的依赖,烘干,显著改善了物管企业经营状况。截至2017年,百强物管企业中拥有APP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63%,使业主足不出户便可实现报修、缴费、订餐、洗衣、购物等服务。
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央企物业管理托管,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物业服务费评估,物业服务质量评估,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招标代理等一条条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组建特许经营 连锁服务公司。
合作咨询电话:184-110-75616 李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