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给你提供最大化的资源变现渠道。
联系:184-110-75616 李经理
当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期望值越高,老百姓对房价等问题意见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感到责任重大。
全国有4000多万家庭通过保障方式解决了住房问题。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限购政策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短期政策。
房地产市场要着力解决资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供求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些是造成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重要原因。
物业掌握着或者最贴近社区和用户的资源,接下来的10年可能是物业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套用一句时髦话:对于采访,沈建忠的态度“一开始是拒绝的”。
2014年11月初,沈建忠正式离开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的职位,前往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履新。从那时起,包括本报在内的不少媒体都提出专访、采访,都被沈建忠以“呵呵”的客气方式一一拒绝。理由其实很简单,用后来他自己的话说,尽管房价在这两年基本趋稳,但房地产仍然是关乎经济、社会、民生的最敏感话题之一。所以,不能多讲,也怕被演绎。
作为国家统计局的“粉丝”,沈建忠喜欢看数据,而且在每月18日都要第一时间看“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所以,在采访中,沈建忠不仅认真回答了记者所有的问题,还花费了大量时间找出精准的统计数字作为观点的支撑。
采访过程中,沈建忠没有回避调控,也不回避谈论房价,但作为房地产“黄金十年”的亲历者、见证者,他更想总结的是十年间行业发生的巨变与行业目前仍存在的短板问题。比如房地产市场化并不充分,市场资讯不够对称透明等等。
在办公室,找全所有的资料数据的沈建忠如释重负:“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我确实还不能多说,所以读者未必能看得痛快;但是有些重要的数字和事实,把他们说出来还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这恐怕,也是他最终接受专访的最主要原因。
关于调控:限购出于不得已
———“楼市调控执行官”的称呼太夸张。但贯彻执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确实会很有压力,同时责任重大。
———关于限购政策,我非常认同姜伟新部长(注:住建部原部长)讲的一句话,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短期政策。
中国建设报:你曾经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履职司长一职9年,有媒体称你是“楼市调控执行官”,你认可这个称呼吗?如果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评价这9年的工作,你会如何描述?
沈建忠:其实,我在房地产司工作前后共有35年,其中司长岗位上是9年,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楼市调控执行官”这个称呼。从执行楼市调控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处在政策制订的第一线,对国务院的调控决策,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也包括对地方执行情况的指导监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执行官”的角色太夸张了些。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归纳,我觉得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也是很能锻炼人、培养人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的工作。
这并不是一句客套话,因为房地产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房地产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又涉及不同阶层诉求,所以在贯彻执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会很有压力。特别是当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老百姓对房价等问题意见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感到责任重大,你必须认真领会中央和部里的决策意图,力争把司里的同志团结起来,形成共识,全力以赴把政策落到实处。
中国建设报:在过去的10年,房地产经历了几轮重要的宏观调控,你如何评判这期间政策的演变?是否有哪几个具体的政策和调控文件的出台让你记忆犹新?是否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左右了行业的发展?
沈建忠:你说的是事实,调控是房地产市场这10年的主旋律。如同中国经济需要进入新常态一样,房地资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也需要通过政策、制度、法规的建设不断纠偏纠错,促进其转型升级,进入新常态。
特别是2010年到2013年先后印发了四个国字头的文件,主要的调控思路包括完善和调整住房供应体系,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部分城市的限购政策、地方政府责任制等内容。回过头来看,尽管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这些调控的行政色彩浓了一点,业主社区,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各项调控政策措施对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抑制投机性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和过度的房地产泡沫,还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