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合开发区升级版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模式
提升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浅析新形势下的苏州工业园区社区服务与管理工作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蔡盘麟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在市委全会上说:“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各类保障、优化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精神文明等多方面增进民生福祉。”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在园区党工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各类保障,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宜居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园区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窗口。”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既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步骤,又是苏州工业园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尤其在园区奋力走在“两聚一高”最前列的新征程中,如何打造与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区升级版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2017年以来,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活动的总体安排和具体要求,我走访了园区湖西社工委、唯亭街道三个社区,通过逐户走访、集中座谈等形式,调研分析了三个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并根据社情民意,结合个人思考,物业,对园区加强社区服务和服务工作提出相应建议。调研报告如下:
一、当前园区早期建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现状
此次走访调研的湖西新加、都市社区和唯亭东亭等三个社区,有三个明显的共同点:一是早期建成小区,三个小区首期建成时间都超过了10年,新加和东亭建成时间已经超过15年(新加首期建成于1999年,东亭首期建成于2002年),最晚的都市社区全部交房在2004年。二是党员“大户”社区,三个社区直管的党员人数均超过了100名(都市社区党员139名、新加社区党员143名),其中,东亭社区超过200名(共有党员203人)。三是新苏州人聚集区,三个社区中非苏州原籍的户数占比均超50%,其中,都市和新加社区的近半居民为外地落户苏州;东亭社区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达三分之二,社区户籍居民(动迁居民)为8000多人,外来常住人口达到16000人,比例达到1:2。
作为全国开发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园区农村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齐头并进,社区发展水平在全国开发区、新城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从走访情况来看,无论是早期的城市社区,还是早期的动迁社区,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在社区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及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社区干部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湖西城市社区和唯亭动迁社区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1)湖西城市社区干部普遍较为年轻,新加和都市社区的党组织书记以及中层干部基本上都属于80后群体,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上。与之相对应,两个社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0%、50岁以上中老年人超过30%。年轻的社区干部面对“隔代”的中老年人,需要及时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工作技能。(2)动迁社区干部年龄趋于老化,社区干部大多是由原村干部为基础,在征地动迁后直接转化而来,普遍存在年龄较为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社区管理知识不足等共性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早期的城市社区,还是动迁社区,不断提升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二是社区综合管理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无论是湖西早期的城市社区,是唯亭的动迁社区,社区综合管理水平与发展新形势、居民新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业主、物业和社区居委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上,缺少统一的协调协商机制:(1)动迁社区普遍未建业委会,动迁居民的观念就是“有事找政府,凡事靠政府”。(2)早期城市社区则是政策延续性问题,比如新加社区,1999年首期建成之时,公共维修基金政策尚未成熟,第一批业主并未缴纳维修基金,目前入住的居民绝大部分是第二批甚至第三批业主,导致社区维修维护费用上出现扯皮推诿现象。
三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更新。新加、都市和东亭社区在建成之初,均作为当时同一类型社区的样本区进行建设,东亭社区更是当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小区,各项服务设施均处于较高水平,甚至相当超前。但从目前来看,三个社区在服务体系上均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停车位严重不足已成为共性问题。同时,动迁社区存在车库开店住人、外来人口群租等问题,城市社区存在商业门面扰民、活动设施欠缺等问题。
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央企物业管理托管,我们可以介入资产接收、工程总包、投资管理运营。
这里可以物业服务费评估,物业服务质量评估,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招标代理等一条条服务面向全国各省市组建特许经营 连锁服务公司。
合作咨询电话:184-110-75616 李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