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书云 (天津大学高校物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物专委副秘书长)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进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三个标志:
一是1985年,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学校后勤要实行社会化改革。
二是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是199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由此,全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化改革拉开了序幕。在这方面,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体制改革方面做的并不快,规定时间是2000年12月31号以前高校要完成改革,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都是那一年12月30号才成立后勤集团。
成果
1999年至2000年前后,为后勤社会化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样板。十余年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风起云涌,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继出现了上海模式、浙江大学模式、华中理工大学模式等。作为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际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换句话说社会化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探索阶段。
跨越
深化改革与拓展。
形势:
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实现了与高校行政职能的分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部分高校推行了较全面的社会化外包,实现了管—办分离。
环境:
合理配置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拓宽了高校后勤发展的资金渠道,减少了学校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学校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教学科研。
行业发展:
物业、能源、膳食等社会企业日趋成熟为服务高校提供了行业基础与运行模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人员:
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后勤部门吸纳了更多高学历和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天津大学新校区有十几个物业管理人员,三位科长两位是在读博士,高校监管队伍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高校后勤改革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体制机制带来的困境。这包括三个方面:
● 一是后勤服务单位为非独立法人,无法参与社会招标,其实更多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非独立法人的机构,在现在已经完善了的社会制度之下,没法独立运营;
二是后勤服务单位遭遇经费紧张,学校的高层会议更多的讨论到后勤要花钱的地方太多;
三是后勤服务单位用工难,用工风险大。
第二是管理部门带来的困境。
● 第二是管理部门带来的困境。
一是后勤服务部门与后勤监管部门职能重叠,形成多龙治水的局面。天津大学两个机构是历史形成的,月如意,有些职能不是说谁领导谁,谁监管谁,是互相制约的。实际上在这十年中有很多改革,但结果还是形成了多龙治水。
二是后勤监管部门对后勤服务部门的监管缺乏科学性和专业化。三是后勤部门对原有职工安置压力大。后勤的小问题,实际上带来了一个学校大环境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这个目标并没有错,实质的目标要坚持下去。所以,学校下大决心,经过了多年的酝酿,天津大学成立了后勤保障部,按照大中心来管理,物业管理涵盖物业、园林绿化等等,同时作为保障机关职能部门。另外我们有北洋园校区,又构成了新的后勤管理方式。
后勤保障部更多的是代表学校进行监管,具体职能:
● 一是稳定队伍,保持现有校编后勤职工的岗位稳定、待遇稳定。
● 二是服务外包,引进社会优质服务企业,学校获得一流后勤服务。
● 三是学校监管,曦聚绰,这是日常工作职能,或者叫管理机制改革的标志,定期考核、退出机制。
● 四是提升质量,增加后勤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 五是确保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合法用工。
● 六是清正廉洁,要把关口把好。